
睡眠,可被定义为一种自然的周期性发生的意识中止或者交替现象。
在此期间,身体和神经系统得以恢复,其特征是感觉信号输人、骨路肌自主活动的抑制和机体代谢活动的显著降低。
几乎所有的动物,甚至单细胞生物,都有类似盈亏的生物节律。随着生物的复杂程度增高,这种节律也越来越明显,更接近我们所认为的睡眠。
生物生活的环境不同,这种现象也不同。例如,海洋哺乳动物,如果它们的大脑没有周期性地令它们浮上水面进行呼吸,它们就会溺水死亡。为了在保有这种活动的同时,给大脑休息和再生的机会,海洋哺乳动物一次只有半侧大脑是睡眠状态,两半大脑轮流进入休息。其他物种保留(半侧大脑)视觉信号输人开放,以留神观察捕食者,而另一半大脑的视觉皮质区关闭,同样地,两侧大脑半球轮流进人休息。
而人类则进化发展出了一种可识别的静止状态,称为睡眠,在此期间大脑可以隔绝大部分躯体和感觉的信号输人。
睡眠的功能
睡眠是许多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。中枢神经网络利用大脑中特殊的神经递质,由此产生和维持了睡眠。睡眼对大脑的发育和最优运转具有非常核心的作用。
人体在睡眠时自我恢复。睡眠中,人体的大部分系统处于合成代谢的修复状态,这对免疫、骨骼、神经、肌肉组成部分的愈合和恢复有直接的促进作用。此外,睡眠时的愈合过程还包括清除机体白天活动时产生的代谢废物。研究表明,体力活动的恢复一般发生在慢波睡眠期(NREM期、N3期),在此期间体温、心率和大脑耗氧量都会下降。神经系统的修复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期(REM期)。
做梦
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做梦的机制和功能。梦境可以发生在睡眼的任何阶段,但在REM期更加生动和天马行空。在这一时期,梦境的产生可能源于大脑皮层神经元的随机放电。使用抗抑郁药、对乙酰复基酚、布洛芬或酒精饮料可能导致梦的抑制,而使用褪黑素可能导致梦的增加。
睡眠时间
当白天没有困倦或功能障碍时,睡眠被认为是足够的。睡眠的需求随年龄而变化,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。成年人通常深度睡眼时间更短,而且他们的睡眠往往更片段化。
人们实际所需的睡眠时长
新生儿(0-2个月):12-18小时
婴儿(3-11个月):14-15小时
幼儿(1-3岁):12-14小时
学龄前儿童(3-5岁):11-13小时
学龄儿童(5-10岁):10-11小时
少年和青年前期(10-17岁):8.5-9.25小时
成人:7-9小时
(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)
备注:每个人存在个体差异,以上数据为不同年龄段所需的平均睡眠时长。
本文章由张巧巧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,与本平台无关。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扫码关注医生